八達嶺北京長城的建筑風格(甘肅著名建筑物簡筆畫)
八達嶺北京長城的建筑風格
長城的建筑特征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后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于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筑“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墻,這道墻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余。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墻,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萬里城墻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打破了城墻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筑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御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
甘肅地名為何都威武霸氣
位于黃河上游的甘肅省,取名于甘肅甘州與肅州兩地首字,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常住人口約2650萬。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甘肅大部分屬于雍、涼二州,北宋年間,西夏統治河西時出現甘肅之名,史上甘肅,被視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地形復雜,山脈縱橫交錯,高山、盆地、平原,沙漠和戈壁兼而有之,在飛機上俯瞰蔚為壯觀。而海拔從百米升至2到3千米,數字相差懸殊,也造就了這里多樣的氣候與植被,甘南從而成為游客熱門打卡地及夏天避暑地。
甘肅有數不清的美景,吃不夠的美食,來到甘肅你會發現,甘肅還有個特色,那就是甘肅的許多地名特別好聽,大多有大氣磅礴,讓人瞬間穿越到漢武盛世之感。下面是筆者認為最為好聽的5地名稱,看你有沒有同感。
1、武威市看到這個名稱,你是不是第一想到“威武”這個詞?其實武威的古稱更好聽,它叫涼州,如果不改名叫涼州市就更有歷史感了。這是一個位于甘肅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曾是著名“絲綢之路”要沖之地河西四郡之一的城市。武威市得名于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如今的武威市為“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故鄉”,"世界白牦牛唯一產地"和"中國人參果之鄉"。豐富的歷史文化,造就了這里成為近年旅游勝地。
2、嘉峪關市武威市顯示出甘肅雄風,而在甘肅,感覺第二個有氣勢的城市名,當屬嘉峪關市。嘉峪關許多人都熟悉,這是一處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殊不知,在嘉峪關處,還有個嘉峪關市,這是中國四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嘉峪關市位于甘肅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距蘭州776公里,以市區明長城西端終點嘉峪關而得其名。嘉峪關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匯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在這里,兩千多年前開辟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古道”及歷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有趣的是,嘉峪關之名卻遠比嘉峪關城市有名得多。
3、天水市“一道活水天上來,未見其面已聞其聲”,這就是初聞天水之名留給外地游客的第一印象。這個地處甘肅東南部,自古為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的地方,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大概這是天水名稱之由來。
天水有八千年歷史文化,是中國縣制初始地,而境內文物之多,在甘肅聞名。這里有國內唯一的伏羲塑像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古城天水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
4、酒泉市提起酒泉之名,印象最深的是這里有個聞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還有個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個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城市,為甘肅省名“肅”字由來地,名字也是大氣唯美富有詩意。酒泉東接張掖和內蒙古,南臨青海,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重鎮,漢代河西四郡之一。酒泉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省面積的42%,總人口約110萬,是個真正地廣人稀之地。
5、張掖市張掖,這個地處甘肅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的地方,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不知道啥原因,第一次聽到這名稱,瞬間有種穿越到漢武盛世的感覺。張掖黑河貫穿全境,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新亞歐大陸橋要道,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游城市。如今的張掖面積40874平方千米,人口約131萬。悠久的歷史及燦爛的文化,獨特的人文景觀,使張掖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而張掖之名,總給人一種歷史年代感,叫起來大氣,聽起來順口。
甘肅除了上述五個地名叫起來朗朗上口,還有蘭州,臨夏,甘南,平涼這樣的城市,名字起的也很有特色。是歷史造就了甘肅一方名稱還是甘肅城市少有改名讓歷史之名得已傳承至今。
甘肅的隴劇有什么特點
隴劇是甘肅省的省劇,原先是流行于甘肅東部的“隴東道情”,在1958年的西北五省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上一戰成名,開始受到戲曲界的關注。
1959年成立了甘肅省隴東道情劇團,并吸收秦腔、眉戶的藝術特色,在十周年國慶演出時,周總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親自觀看,并給予肯定,隴東道情從此也改名為隴劇,也創建了甘肅省隴劇團。隴劇的音樂基本上是屬于板腔體,唱腔的敘述能力比較強,語言質樸、風格渾厚、曲調高昂、歡快明朗。
演出分為文武場,文場為管弦樂器,武場為打擊樂器。剛開始的時候,演出的劇目與秦腔大體上是一樣的,到了后來慢慢的新編了一些劇本,比較有甘肅的特色,為觀眾們所喜愛。說起隴劇,就不得不提秦腔,秦腔可是西北五省最流行的劇種,雖然隴劇是甘肅省的省劇,但是實際上,隴劇愛好者遠少于秦腔,甚至隴劇的大部分演員,都是原先學秦腔的。
就比如隴劇劇團中,最具實力的竇鳳霞老師。就是出身秦腔世家,原先也是學秦腔的,隴劇跟秦腔,可以說是兄弟劇種,關系比較好!
古建筑七大派系(蘇、徽、京、贛、閩、川、
謝謝邀請!本人不懂建筑,說幾句外行話吧。
蘇州園林,天下馳名,太湖石晶瑩剔透,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徽派建筑,白墻黒瓦,屋頂上的隔火墻非常有特點,是積極的防護主義者。
京派建筑,皇家風范,是威嚴的霸權主義者。
贛者,江西也。長江流域,風起萍末,山水人家,是厚重的機會主義者。
閩派,以土樓土堡為特點,是報團取暖的閉合主義者。
川派建筑,依山傍水,古林修竹,是隨遇而安的享樂主義者。
晉派建筑,以幾個大院為典范,精雕細刻,是精細的守望主義者。
蘭州中山橋結構特點
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位于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橋兩端分別筑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后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1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后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中山橋位于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里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里處。稱為“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于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
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
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
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
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
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后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
架拱梁,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
絢麗壯觀。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
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
賞它,因為它像一部史詩,銘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甘肅建筑風格分析八達嶺北京長城的建筑風格(甘肅著名建筑物簡筆畫)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